[vc_row][vc_column width="1/3"][vc_single_image image="690" border_color="grey" img_link_target="_self" img_size="full"][/vc_column][vc_column width="2/3"][vc_gallery type="flexslider_fade" interval="3" images="696,697,698,699,747,746,745,744,743,742,741,740,739,738,737,736,735,734,733,732,731,730,725,724,723,722,721,708,716,717,718,719,720,703,704,702" onclick="link_image" custom_links_target="_self" column_number="2" grayscale="no" choose_frame="default"][/vc_column][/vc_row][vc_row][vc_column width="1/6"][/vc_column][vc_column width="2/3"][vc_column_text]
嘗試不可能、不一樣與不尋常
-李延祥2015年個展《海闊天空》
文∣陳貺怡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兼系主任、所長
[/vc_column_text][vc_empty_space height="32px"][vc_column_text]李延祥與版畫的相遇,始於1992年。當時他隻身前往巴黎遊歷,並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,最後卻走進了布滿前衛藝術家足跡的蒙帕納斯,踏進附近的「對位法版畫工作室」(Atelier Contrepoint),從此一頭栽進版畫的魅惑世界,正如許多版畫上癮的人一樣,再也無法自拔。
「對位法版畫工作室」的前身是二十世紀赫赫有名的海特(Stanley William Hayter, 1901~1988)於1927年創立於巴黎綠磨坊路的「十七版畫工作室」。海特與前衛藝術家,特別是超現實主義者密切交流,深受自動性技法及抽象概念的洗禮,而他的工作室則是藝術家們流連忘返的創作勝地;1939年因為戰爭的緣故,海特將工作室移至紐約,又成為超現實主義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因緣際會之處。海特畢生致力於將版畫提升為創作的媒介,而非只是將它視為一種複製的方法。每逢有藝術家走進工作室,海特總希望他能「嘗試不可能的、不一樣的、不尋常的方法」,經常鼓勵藝術家在板子上直接創作以進行技巧的實驗。無以數計偉大藝術家的名字遂與這個工作室連結在一起:畢卡索、傑克梅蒂、米羅、卡爾德、夏卡爾、帕洛克、羅斯科等等,書寫下二十世紀藝術史絢爛多彩的一章。[/vc_column_text][vc_empty_space height="32px"][vc_column_text]海特雖已於1988年去世,但他冒險的精神和不斷嘗試新方法的氛圍仍縈繞在工作室中。李延祥在工作室裡待了三年多,充分浸淫其中,這段經歷對他的創作有決定性的影響。1996年,李延祥返臺建立「互動版畫工作室」,成為全職的版印藝術家。他一方面推動繼承自海特的版印概念與方法,一方面潛心創作與發表。對李延祥而言,版畫自然也不應當被視為一道囿限創作的藩籬,而應該是有助於創作表現的特殊手段。因此,他醉心於開發及混用各種版種,甚至是對版畫而言不可能或不尋常的技法,直到違背了版畫作為複數性(multiple)藝術的本質,終於,他醉心於所謂的「單刷版畫」(monotype)。[/vc_column_text][vc_single_image image="702" border_color="grey" img_link_target="_self" img_size="full"][vc_column_text]李延祥,〈秋風〉,2014年,57×76cm,單刷版畫。
其實版畫技巧豐富多源,不但在載體上千變萬化,各種出人意料的,隨著欲望和創造力而改變的用途亦如是,其創造的過程也因此充滿了驚喜。單刷版畫的技法可上溯至荷蘭藝術家塞格(Hercules Seghers, 1580~1638),身兼畫家及版畫家的他,在染了色的紙張或彩色紙張上印製版畫再加以潤飾。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布雷克(William Blake, 1757~1827)使用混合了石膏的油彩與蛋彩,將圖案畫在版子上然後再壓印在紙上。由於一次只能取得一件作品,單刷版畫模糊了繪畫與版畫的界線。也正因為如此,特別受到現代畫家們喜愛,他們用來擺脫學院派對繪畫的僵化與狹隘的定義:波納爾、畢沙羅、惠斯勒、羅特列克、高更都曾嘗試過,竇加最後成為黑白與彩色單刷版畫的箇中老手。畢卡索、夏卡爾、米羅、杜布菲、馬諦斯也都留下一些傑出的作品,巧妙地結合了版畫、繪畫、素描及混合媒材。二十世紀的藝術家們深好此道,時而單獨使用,時而加上其他的創作程序。單刷版畫在質疑繪畫的同時也威脅了版畫的複數性,然而,這樣做出來的作品卻帶著強烈的生命力,使版畫不再只是複製程序下被精準計算、一成不變的產物。此外,這種跨媒材的技法,也使得熱衷於材質(materials)表現的現代藝術家們得以一展長才。[/vc_column_text][vc_empty_space height="32px"][vc_column_text]正如前述偉大的藝術家,李延祥旺盛的創造力使他無法滿足於單純的版畫或狹義的繪畫,他對於材質的興趣可說永無窮盡。在他的創作中,不論是傳統的或是現代的材質,全都得到了新的生命;甚至因著材料的特性與可能性,反過來主導了作品的形式與風格。也因此,李延祥的作品中最引人入勝之處,即在於他的層層疊疊、複雜多變,自由且充滿想像力的材質運用。首先,他完美的運用海特最為人稱道的一版多色技法(Viscosity Intaglio),也就是在同一個版上利用各色油墨的濃稠度、各種滾筒的軟硬度,以同時性印製(simultaneous printing)的方法製造出奇不意的效果,有如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性技法,不斷的刺激藝術家尋找不可能與不尋常的效果。此外,也透過這種技法,使色彩重新回歸創作整體之考量,而非壓印時才能被決定的元素。因此,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甚至先於形體。當然,李延祥決不滿足於一版多色技法而已,他運用型版鏤刻、棉線彈蹦、溶劑滴灑、筆墨拖刷、手掌按捺、肌理捺印、實物空壓、拓印、皴擦、轉印、套印、紙質裱貼、影像或實物拼貼,運用任何他能找到的不尋常、不一樣與不可能的技法,使畫面達到一種不可思議的複雜度。[/vc_column_text][vc_single_image image="703" border_color="grey" img_link_target="_self" img_size="full"][vc_column_text]李延祥,〈鏡花水月〉,2014年,54×56cm,單刷版畫。
透過這麼複雜的技法呈現出來的內涵其實非常簡單。李延祥作品的靈感全來自於大自然,但不是去寫生,而是想方設法的將他對大自然的印象固定下來:天體運行的規律、季節氣候的變化、山林樹石的蓊鬱、大氣光線的縹緲、蟲草花鳥的微觀、秋風新月的浪漫,他寫的盡是胸中的丘壑,全化作巍峨的面塊、蜿延的線條和斑斕的色點。他在2013年受邀至花蓮東華大學當駐校藝術家,更使他對大自然的興味得到充分的餵養,這一年餘來靈感充沛,創作出一批新作,而他的標題則清楚的點明了:〈穀雨〉、〈滔滔〉、〈冬至〉、〈寒林圖〉、〈年輪〉……,入眼盡是變化多端的形色、材質與肌理,混合著直覺與想像,訴說著宇宙的豐美奧祕。[/vc_column_text][vc_single_image image="704" border_color="grey" img_link_target="_self" img_size="full"][vc_column_text]李延祥,〈寒林圖〉,2013年,50.5×66cm,單刷版畫。
然而近年來,他開始在創作中交叉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系統,美感經驗與材質試驗逐漸與言說的慾望並行、重疊。他發展出一個表意系統,攝製唇型,編輯符徵,訴說著形色肌理無法說出的語言,時而如天書般獨立存在,提供閱讀,如他的兩部手工書《書》與《宣言》。時而雜揉在形色之間,造成兩種表意系統之間的衝撞與對比,邀請觀眾同時交換觀看與閱讀兩種行為。這種交錯正如羅蘭・巴特(Roland Barthes, 1915~1980 )在1964年的著作《影像修辭學》(Rhetoric...